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声Pro,作者:小新,授权Soraor转载发布。

《宇宙肥肠》是一部黏土风格科幻微电影,故事发生在未来星球Y87,一支航空探险小队带回「肥肠计划」后闹出连番笑话。美术风格呈现出异化玩具般的复古质感,虽然是科幻设定,但又充满黑色幽默的现实讽刺氛围。在IMAX银幕观影过程中,我甚至忘记了「AI生成」这个前提,联想起了《僵尸新娘》式的黏土动画杰作。

由快手可灵AI与星芒短剧联合出品、异类Outliers团队制作的《新世界加载中》,是一部由七个风格各异、题材跨度极广的短片组成的AI单元故事集。从黏土动画的《宇宙肥肠》,到东方寓言的《桃源》;从赛博朋克式的《好梦》,到聚焦战争反思的《不可饶恕》,再到探讨AGI觉醒的《我在犹豫》,这七部作品不只是AI生成内容的拼贴,更接近于一次技术浪潮中的高密度创作实验。

这场艺术实验背后,是年轻创作者与快手可灵AI的深度协作。正如总导演陈翔宇所说,《新世界加载中》并不是「一键生成」的奇迹,而是「由一群愿意死磕技术、钻研内容深度、相信表达价值与协作意义的人共同完成的产物。不管它是否完美,它都代表了此刻AI影像的一种可能。」

《新世界加载中》不仅在美学层面展示了AI对多样风格的适配能力,也在实际生产中搭建了一套可复用的「人+AI」共创流程。从剧本、美术、镜头调度,到人物动态与表演控制,创作团队不断调试提示词、训练素材、首尾帧控制等手段,在AI尚未成熟的阶段,实现了可落地的内容表达。

同时,快手作为平台方,在技术研发、模型迭代与生态构建上的持续投入,也促成了这部作品的诞生。从可灵2.1模型的上线,到「NextGen新影像创投计划」等配套生态机制的搭建,快手正与创作者共同探索中国AIGC影视内容的新一代创作语言。

七种「人+AI」的美学实践

观看《新世界加载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短片集在统一理念下展现出极高的风格差异和完整的内容表达,宛如翻阅一本风格跳跃却主题贯通的现代幻想小说集——每部作品自成体系,又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宏大且富有想象力的影像世界。

这种类型跨度,在传统影视中极难在短周期内完成。人脑的创意可以瞬息万变,但传统的视觉落地流程却极为繁复,每一个风格的切换几乎都需要重建一整套制作体系。而在《新世界加载中》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AI的参与下,天马行空得以被完整而流畅地转译为影像,实现多风格的连续创作。

每部作品都拥有截然不同的叙事张力和视觉气质。《马丁症》中,主角王涵患上一种能使意识穿越千年历史的「马丁症」,身份在猎人、将军与宇航员之间不断变换。借助AI辅助,美术风格与时空构建得以快速转译,从而让这样一段原本几乎无法完成的「千年人类体验」以具象影像的形式得以表达。《好梦》则构建了一个近未来的赛博都市,一只被改造为半人半狼的实验体「李」与小女孩之间发生一场后现代的治愈与救赎。

《宇宙肥肠》以黏土动画风格处理星际科技团队的黑色荒诞故事,是七部中风格最强烈也最反传统的一部。与之对照,《桃源》则将东方水墨构图与寓言式叙事融合,构建出一个关于人性、命运与选择的试炼空间,画面在传统山水与怪诞象征之间流转,形成极富张力的视觉语言。

image

《不可饶恕》是七部中最为冷峻和现实主义的一部,背景设定为日本731部队,讲述一个少年被体制洗脑的过程。而作为压轴的《我在犹豫》,则把视角推向未来世界的极限边界:AGI时代,人类与AI共同对抗外星危机,月球崩塌、地壳裂变、触手攻击等大量CG级大场面均由AI完成。

这些短片在风格、叙事、情感基调上完全不同,但都通过「人+AI」协同完成。快手可灵AI超级创作者、异类Outliers创始人、《新世界加载中》总导演陈翔宇介绍说,2024年可灵AI上线文生视频的功能后,异类团队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生成了一支短片,关于一辆小的汽车飞上太空的内容,他们意识到颠覆性的创作范式正在出现,「当商用标准影像呈现多出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来自AI大模型的、不依赖于实拍的传统动画流程的表达路径,又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可能?」

带着这样的初衷,陈翔宇及其团队与快手可灵展开深度合作,催生了《新世界加载中》。

在《新世界加载中》的制作过程中,导演陈翔宇强调说,AI创作实际上不是所谓的「一键生成」。在他看来,这是一次系统性表达实验,面对尚不成熟且未固化的流程,制作团队需在表达愿望与执行可能间不断试探。

正因如此,《新世界加载中》远不止是技术展示,而是一次导演与技术共同摸索叙事新边界的过程:创作者确立叙事和情感方向,AI承担建模与生成,团队反复调优与反馈,最终探索出创作新范式。这种尝试的价值,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

首映礼现场,《新世界加载中》总导演陈翔宇、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快手星芒短剧业务负责人张兰兰

AI如何拍出电影级细节

《新世界加载中》的惊喜之一是用技术手段实现「电影级艺术表达」。这部剧集像一次系统的能力验证测试,轮番测试AI在当下能否接近甚至达到工业影视的影像标准——AI能否生成可信的人物表演?能否精准应对复杂的水体、毛发、光影细节?能否在长镜头中自然衔接口型与情绪?又能否在黏土动画等高风格化语境中保持动态与比例的一致性?

每部作品都在这些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实验答案。

以《好梦》为例,片中有一幕少女角色「零号」在水下的镜头,对画面生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还原真实水体的波光粼粼,又要让角色毛发的浮动符合自然动态,人物面部还要完成情绪表演与口型同步。制作团队表示,这一镜头对AI模型的空间感知、动作推演和语义理解提出了极高挑战,是目前AI影视在水下场景的成功样本之一。

在《虎与旅行者》中,创作者团队借助首尾帧控制技术完成了人物转身与水中互动动作。AI模型不仅保留了角色动作中的微妙身体动态,还处理了水体对人物形态的遮挡、透视与反光效果,并保证了前景人物与远景雪屋之间的光影协调。异类团队表示,AI对水的识别能力、光影跟随和空间理解程度比想象中更强。

《马丁症》中动作打斗镜头的生成则是另一种路径。该片大量使用了漫画风格、快速切换镜头与高密度动作信息。创作者利用可灵的「首尾帧+补帧」功能,在关键起始与结束帧之间生成过渡动作帧,配合脚本化动作拆解与图像测试,形成了一条动作设计—画面生成—微调反馈的闭环流程。最终打斗场景流畅自然,节奏控制得当,表现了AI在「高频率运动」场景下的动态稳定性。

更亮眼的是AI在风格一致性上的突破。比如《宇宙肥肠》的黏土风格,创作团队原本认为AI无法稳定输出这种艺术风格,尤其是角色比例、面部表情、动态一致性等要求极高。但最终结果表明,可灵AI不仅保留了黏土动画夸张、荒诞的美学特点,还在角色运动过程中实现了视觉逻辑的高度统一,为风格强烈的影像实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

《新世界加载中》并非快手可灵AI首次涉足影视内容深度试水。早在2024年底,快手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等九位知名导演,共同探索AI在电影级内容创作中的协作可能。这是中国影视领域首次大规模导演群体参与AIGC生成项目。

在2025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中,由快手可灵AI深度参与的《愤怒把一个男人捣碎成很多男孩》荣获社会组最佳影片。影片以碎裂叙事与多重身份转换,描绘男性在愤怒与成长中的精神图景,画面富有象征意味与诗性表达。导演徐文君表示,作品对画面美感与语义节奏要求极高,而可灵AI在将抽象构想快速视觉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一过程中,模型能力的持续进化同样关键。快手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表示:「可灵AI致力于提升模型基础质量,增强画质清晰度,并引入更多创新功能,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她强调,可灵AI始终坚持做实际落地应用的产品,两条主线始终未变,一是打磨好底层模型,二是尽早与用户交互,明确需求,及时更新。

截至目前,可灵AI已累计完成超过20轮版本更新,其在动态质量、语义响应、风格输出等方面持续保持领先。特别是在2025年5月底发布的可灵2.1模型中,同时提供标准(720P)与高品质(1080P)输出模式,并在运动表现与细节控制方面有显著优化。总导演陈翔宇透露,如果《新世界加载中》能在2.1模型下制作,最终效果「至少会提升两倍以上」。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模型演进与创作实践中,「AI能否拍出好作品」这个问题逐渐从假设走向现实。而《新世界加载中》是一个现阶段的实验节点。

影视工业化变革前夜

在观众看来,《新世界加载中》是一部风格多样、技术感鲜明的AI短剧合集;但在行业内部,它更像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影视制作实验。与其说它完成了一部作品,不如说它尝试模拟了一套从创意到成片的完整生产流程,

目前来看,AI创作远未完美,反而因充满不确定性,创作者在调试模型、测试输出、适配流程等方面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这使得《新世界加载中》的创作更像是在「边搭建、边测试」的状态中完成。但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反馈、反复试错中,一种全新的影视协同方法逐渐成型,从文本设计到角色设定,从风格训练到最终画面生成,每一步都以AI为协作对象进行重构。

另一方面,《新世界加载中》的实践也为行业提供了关于「降本增效」的真实案例。导演陈翔宇指出,尤其在科幻类型创作中,AI生成工具在成本与时间上的优势已相当显著,整体制作成本可降至传统动画或实拍方式的一半甚至更低,制作周期也仅为传统动画的三分之一左右。

随着工具能力不断提升,生成式AI有望逐渐成为幻想类影像创作的关键助力。此前,新声Pro在对AI短剧创作趋势的跟踪报道中也指出,AI技术在奇幻、科幻等高度视觉依赖的类型内容中,表现出更强的适配性。当前已有不少中小制作团队在实际项目中使用AI辅助生成大规模战争场面或打斗镜头,以此节省拍摄成本并提升产能效率。

作为出品方与模型提供方,快手不仅在算法、算力和工具层面提供支撑,也通过内容生态的建设推动AIGC创作体系化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对新一代创作者群体的深度支持。快手以「NextGen新影像创投计划」面向高校、技术团队和独立导演开放AI影视孵化资源,同时计划通过「AI创想剧场」走进高校课堂,推动技术与创意教育的融合。

在这类机制推动下,包括陈翔宇与异类这样具有实验精神的团队在内,还有越来越多年轻创作者通过快手平台获得训练模型、算力支持、流量曝光甚至联合开发项目的机会。他们往往技术敏感度更高,表达意愿更强,可能会成为未来AI影视的中坚力量。

在内容形态上,短剧、广告、自媒体内容将成为AI影视率先落地的「主场」,一方面是制作周期短、结构灵活、对快速生成的适应性更强,另一方面也因观众审美习惯的迁移,使得AIGC形式逐渐具备普遍接受度。

而从行业角度看,AI技术在影视场景的价值,更包括解锁原本难以实现的影像想象,比如极端场景的还原、大场景资产的生成、动物或超现实角色的塑造,都可以通过AI以更低门槛实现工业级品质,为类型创作与视听边界带来新变量。

《新世界加载中》证明,在AI尚未完善的当下,依然可以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质、能引发行业讨论的作品。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技术的不确定性并未被回避,创作者的主动性也未被取代,反而在不断的磨合与协作中,初步形成了新型生产关系下的创作范式。

接下来,真正值得持续观察的,是这类尝试能否具备被持续复制、被系统吸纳的可能性,并最终在现实的内容生产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